image
image

Value_at_Risk0xBfc908c83C4656Fd75ebe926C44f69D5228DC49a

About

好生意、好公司、好价格; 星球ID:17168202;备用微博:Risk_at_Value

image

Value_at_Risk 2025-11-04 12:48:56 UTC

未来A股结构会越来越分化,很可能是部分好公司一直上涨带动指数上涨,而大部分平庸和垃圾企业下跌。所以选择好公司重要性要大于择时,因此,投资者应该增加自身的投研能力,更关注基本面,选择业绩分红稳定估值合理或者前景良好的好公司,而回避那些垃圾企业。至于如何提高自己的投研能力?除了多读投资大师的书外,我也非常推荐各位去读一读卖方的行业长文研报,我自己累计的行业和公司信息也是靠海量的研报阅读得来的。那么长文研报如何获取呢?一般来说有几个渠道。一是你开户的券商会免费提供给你,这个数量就比较少了。二是一些卖方会开通公众号会推送一些研报,数量也比较少。三是专业的软件例如wind和东财choice等,这个研报量很大,但也不是很全,有些券商不给授权,四是专业的研报平台,比如我个人最常用的是慧博研报平台,他的研报应该是全市场最全的,而且价格也比那些软件来的低。慧博目前双11活动中,从这个链接网页链接 订阅的话最高优惠1500。

image

Value_at_Risk 2025-11-04 12:48:55 UTC

看了证监会发的石药内幕交易的处罚案例,感觉挺有意思的。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内幕交易,简单来说,就是大股东发了个增持公告,名义上是看好子公司前景和价值什么的,但这个公告是在子公司马上就要进行重大重组前发的,相当于大股东知道未来公司会有利好,于是赶紧出个增持公告,在利好发布前买自己家公司/子公司的股票。所以就算不是用个人账户买入,而是用大股东账户进行合法的增持交易,也算内幕交易。带来的结果是,大股东牟利了、上市公司获得了增持资金,但损害了其他并不知晓内幕的投资者的利益。这个操作也是绝了。理论上,大股东大多数时候的增持和上市公司的回购行为(除开强制要求外),本质上应该都是基于看好自己公司的未来或认为自己公司低估了的操作。而大股东作为公司实际的运营者,肯定对公司当下和未来的业绩了如指掌,必然是要比小股东知道更多的内幕的(当然少部分A股投资者除外,他们认为董事长懂个屁,自己公司明明有超级大的前景和超级猛的概念自己都不知道)。所以如果是基于知道未来业绩很好的情况下的增持肯定是没问题,但基于突发利好的增持,那就是不行了。不知道美股是怎么样监管的,但港股对这种形式的内幕交易应该不会管。

image
image

Value_at_Risk 2025-11-04 12:48:55 UTC

首先,有很多方法掩盖不良率(出表、核销、打包、注资等), 其次,断供上升不代表不良上升,虽然你断供了,但不等于一定会成为坏账(稍微问问银行人士目前是怎么处理断供情况的就知道了)。//@有限次重复博弈:一直不明白最近几年银行不良率是怎么降下来的?//@简容2023:网页链接简容2023:克而瑞(CRIC)《2025 年中国城市住房断供率研究》显示,当前全国平均住房断供率升至3.7%,较 2022 年的 1.6% 显著攀升,部分三四线城市断供率突破 5%。这一数据反映了房地产市场结构性分化加剧的现状,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房贷逾期率(2.78%)形成差异,主要因统计口径不同——克而瑞将法拍房、银行宽限期内未还款等纳入统计范围。//@简容2023: 2021年11月,曾建议关注居民资产负债表会深度调整,并提了五条建议:第一,将稳定住户部门杠杆率列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重要内容。第二,保持住户部门资产端的稳定性,防止资产估值剧烈变化对债务的冲击。第三,尽早谋划债务代际平滑对冲机制。第四,平衡好财富代际平衡与债务代际平滑的关系。第五,提早防范风险的跨领域传染。应对住户部门债务风险

image
image

Value_at_Risk 2025-11-04 12:48:54 UTC

以前A股赚钱最主要靠的是大盘择时和找风口/题材的能力,但未来A股选择好公司重要性要远大于择时了。当然没能力选到好公司,也可以退而求其次选择由头部好公司构成的核心指数(也可以是几个行业ETF的组合)。//@理白君: 今天银行股涨的很好,但是昨天红利央企股的同盟军中证500和1000就跌的最多,现在市场每天都是不一样的结构..........天天大变样的结构下操作难度直线上升,虽然你看上综指是涨的,但是和你有什么关系吗?当然我不是探讨红利央企股该不该涨的问题,而是说现在这个市场的结构复杂程度远超普通散户能理解的范围了。

image

Value_at_Risk 2025-11-04 12:48:53 UTC

慧博平台双11继续送优惠,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网页链接//@Value_at_Risk: 很多朋友经常问我:长文研报要如何获取呢?一般来说有几个渠道。一是你开户的券商会免费提供给你,这个数量就比较少了。二是一些卖方会开通公众号会推送一些研报,数量也比较少。三是专业的软件例如wind和东财choice等,这个研报量很大,但也不是很全,有些券商不给授权,四是专业的研报平台,比如我个人最常用的是慧博研报平台,他的研报应该是全市场最全的,而且价格也比那些软件来的低。慧博昨天联系我说可以给我的粉丝一些订阅上的优惠,从这个链接网页链接 订阅的话最高优惠1500。

image

Value_at_Risk 2025-11-04 12:48:51 UTC

所以为什么结婚率越来越低了?不仅仅是男女观念上的问题,更多的是,大家在短视频、游戏等让自我过得更舒服的事情上花越来越多时间,那自然只能压缩谈恋爱的时间了。同理,结婚有了孩子后,基本就等于放弃了娱乐游戏时间,因为家庭和孩子要占据大量时间,而工作时间你不能动,只能压缩娱乐游戏旅游逛街等这些个人享受的时间了。其实日本当年已经打过样了,出生率降低和娱乐(二次元、AV)行业爆发是同时进行的,不当男儿,选当废宅。//@胖虎鲸: 白酒股会不会继续跌下去,我觉得会。我的逻辑推理是这样的,假设全国人民一年摄入的液体总量数是一个巨大可见的容器,那么这个容器每年都在变小,而且新的液体还在不断产生倒入,比如奶茶和咖啡,占容器比还在不断变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不觉得白酒股有未来。同理可推文化娱乐业,全国人民的每年的日常放松时间总数是个相对固定值,这个固定值每年还在不断减少,短视频分走了大部分,那电影,书籍这些产业就不可能好起来。要改善的话除非增加大家伙儿每天休闲时间,减少工作时间占比。旅游产业呢,也很难好,全国人民放假时间总数是固定值,但每年总量在减少,即便最好情况大家收入不降,旅游行业收入也是逐渐降低,要改变只可能是增加放假时间或者增加大伙儿收入,比如最近各地提的中小学春假秋假,收入的事看当下情况,就别想了。你想想还有什么行业可以被这么类推,比如餐饮业啥的,就避开这些投资吧。

image

Value_at_Risk 2025-11-04 12:48:51 UTC

右边这样吹川普吗? 我不是什么川粉也不是川黑,要客观理性的看待问题,川普是干了一些好事(比如对进步主义的修正、以美国优先等),但干了更多的荒唐事啊(太多了,不胜枚举)。//@幻想狂劉先生:当初那些美国政治家想把利比里亚建设成另一个美国,这绝无可能,但当今许多美国政治家想把美国建设成另一个利比里亚,这非常有可能。川普、马斯克政治集团是一小波逆历史潮流而动,试图阻止美国利比里亚化的保守顽固分子//@大红矛: #涨姿势##历史有意思# 废奴运动后,美国人把一部分黑奴运回非洲,给他们自由,仿照自己“几乎完美”的制度给他们建了一个国家,还把国旗也照搬过去,国名包含了“自由”(liberty)和“解放”(liberated),即利比里亚(Liberia)。现在,这里是全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image
image

Value_at_Risk 2025-11-04 12:48:49 UTC

MSCI China这个指数早期主要是大量港美股权重股,不太能反映A股情况,我记得17年底MSCI才开始纳入A股,比如2015年这个指数涨幅很小,如果按A股当年走势对比基本面,那背离程度肯定要远大于现在。在纳入A股后,18年初那次指数和基本面的背离就很大了(17年开始A股资金抱团大白马),当然后面也回归了。我仍记得18年那年,亏损或许不是最多的一年,但亏损人数的占比可能是最高的(认识的周围几个私募公募民间高手全都集中在18年出现亏损)。//@简容2023: 大摩:基本面继续与股指背离

image
image

Value_at_Risk 2025-11-04 12:48:48 UTC

想起来几个月前发的一则观点,现在大家能直观感受到了吗?//@Value_at_Risk: 我觉得,现在是不是牛市未来会不会有牛市,其实一点都不重要,未来几乎不会再出现以前那种个股全面一起上涨的牛市了,大概率是和美股那样,部分优秀公司一直涨,而大部分平庸公司起起伏伏,一些垃圾股则阴跌不断毫无起色。专注于寻找优秀的企业,远比整天猜测什么时候来一波牛市更为重要(大部分散户也不做指数不做期指,都是个股为主)。

image

Value_at_Risk 2025-11-03 16:09:48 UTC

很基础的知识。夏普比,肯定黑线好,因为对于一个基金来说,不论何时买入的人大概率都能赚钱,而红线要么你一开始就持有,要么就要择时买入,高位买的可能会亏惨了。//@投鱼问道: 探讨个问题,相同的年收益,黑线是稳步上涨,小回撤,紫线是大幅度震荡,好像基金投资上有个指标衡量的,叫啥,说明黑线收益质量高,紫线更多地是运气,或者说不稳定。

image
image

Value_at_Risk 2025-11-03 16:09:47 UTC

这个中印人口对比动图很直观了…

image
image

Value_at_Risk 2025-11-03 16:09:46 UTC

#订阅财经VPlus有礼# 听说,聪明人已经“偷偷”下单了?财经Vplus双十一进行中,年费立减117.6元,100%抽取现金红包, 点击链接,立即锁定权益! 成为TA的V+会员 http://t.cn/AXAPNb3a

image

Value_at_Risk 2025-11-03 16:09:44 UTC

【2025关注公司每周重要信息10月27日-11月2日】本周有大量三季报出炉,简要解读不放在每周纪要中,过两天会出一个解读合集。信达生物 业绩快报。2025年第三季度产品收入33亿元,同比+40%多,环比+20%多,符合预期。注意到此前合作方武田公布了最新的财报,对信达的两个合作产品给了很高的预期。特别是全球首创的PD-1/IL-2双抗IBI363,武田预测其市场空间超过400亿美元(二线肺癌140亿,一线肺癌230亿,一线结直肠癌90亿)。另外一个CLDN18.2 ADC药物IBI343,武田认为其市场空间是80亿。基于这两款药物广阔的商业前景和临床价值,也是武田给到114亿美金的总里程碑付款的主要原因,武田在财报中表示这两款药将成为驱动其在2030年增长的主要动力。还记得BD消息出来后信达股价反而下跌,除了我之前分析的几个理由外(1.市场预期过高;2信达涨幅较大估值过高,3 BD对于大药企来说边际效益提升很小),市场风格切换,资金现在不关注创新药,全跑去科技股了,所以这段时间创新药和器械就算有好消息出来,股价也都跌的很惨,当然这或许也是机会。先健科技 28日公布IBS铁基可吸收冠脉支架2年随访数据。符合预期,几个亮点:1)两年TLF(植入术后靶病变失败率)5.5%,此前公布的一年TLF是2.7%,2)试验组无试验支架血栓事件发生,对照组发生1例试验支架血栓事件。3)IBS冠脉支架适用更高的复杂病变比例、适应更长的病变长度、适应更小的血管直径。4)IBS®冠脉支架是全球最薄的可吸收支架,其在快速内皮化、降低早期血栓风险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具备与永久金属支架相同的规格范围、操作简单、MRI兼容,同时兼具完全可吸收的特性,能够有效避免植入永久金属支架可能带来的一系列远期预后问题。对标当前主流产品可以说完全替代。详细的解读可以看这篇:网页链接 写的非常好。不过消息公布后股价反而下跌,原因其一是前期走势明显强于板块,部分参与赌数据的资金买入,消息公布后离场。其二,商业化压力,海外市场欧洲的CE卡在荷兰(目前已经更换国家),而国内市场无先发优势,微创的Firesorb于2月上市,虽然先健产品更优,但在集采以及微创先发垄断(43%份额)的情况下,IBS只能在自费市场去抢份额,如何在价格下降了95%的DES的衬托下,向患者和医生证明其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溢价是合理的,难度很大。未来重点应该还是要放在海外市场。三生制药 10月30日,辉瑞在Clinicaltrials.gov网站上注册了PD-1/VEGF双抗PF-08634404(SSGJ-707)的两项全球三期临床试验,分别为与化疗联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头对头对比Keytruda+化疗)、与化疗联合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一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三期临床拟入组1500例患者,预计2029年2月初步完成,采用PFS、OS双主要终点。结直肠肠癌三期临床拟入组800例患者,与预计2030年3月初步完成,与贝伐珠单抗+化疗头对头对比,采用OS、PFS双主要终点。环球医疗 业绩快报。2025前三季度收入同比增加12.8%,净利润同比增加7.6%,归母净利润增长4.2%。对比中报的收入增速为15.9%,净利润增速为8%。Q3业绩增速是有所放缓的。但在行业大环境下行趋势下,已经是相对出色了。中微公司 公司回购专用证券账户计划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不超过209.63万股已回购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0.33%,减持期间为2025年11月20日至2026年2月19日。减持原因为完成回购股份的后续处置,符合《回购报告书》约定用途。减持所得资金将用于补充公司日常经营所需流动资金。当前该账户持股数量为209.63万股,持股比例0.33%。山河药辅(观察) 持股9.23%的股东上海复星医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因自身资金需求,计划以集中竞价交易和大宗交易方式合计减持不超过697.87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00%。

image

Value_at_Risk 2025-11-03 16:09:43 UTC

有问必答 Value_at_Risk的微博直播

image
image

Value_at_Risk 2025-11-02 12:57:20 UTC

91年苏联解体,92年美国最后一次核试验。到25年宣布重启,有意思…//@青松古藤: 美国总统特朗普重申,美国将恢复核试验,被问及是否包括冷战时期常见的地下核试验时,他没有做出直接回应。路透社报道,特朗普星期五(10月31日)乘专机飞往佛罗里达州度周末,随行记者在空军一号上问他是否会进行地下核试验,他说:“你们很快就会知道,但我们会进行一些试验。“其他国家都在进行。如果他们做,我们也要做。”特朗普星期四突然在社媒平台宣布,他已下令国防部立即恢复与中国和俄罗斯等其他核武国同等规模的核武器试验。美国上一次进行核试验是在1992年,距今33年。联合国星期四罕见地直接批评美国恢复核试验,称绝不应该展开核试验。~~~~~~~~~~~~~~时代变了

image

Value_at_Risk 2025-11-02 12:57:19 UTC

A股三季报全部披露完毕,先来看看总体情况(全A业绩统计数据来自兴业证券),最后谈一下自己扫了上千份财报的一些感受。全部A股前三季度营收累计同比增速为1.35%,非金融石油石化Q3营收累计同比增速为1.91%,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累计同比增速为5.54%,非金融石油石化Q3归母净利润累计同比增速为3.94%。全A单Q3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3.85%/11.52%,较2025Q2提高3.43/10.06个百分点;全A单Q3非金融石油石化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3.77%/5.05%,较2025Q2提高2.59/3.73个百分点。环比增速来看,2025Q3全A非金融营收环比增长、净利润小幅回落,增速均处于08年以来中等偏高水平。Q3A股业绩有所明显提升,一方面上游利润改善较为明显(钢铁、有色、化工等毛利率大幅改善),一方面去年基数较低(24Q3全A营收增速为-1.51%,净利润剔除金融后同比增速-10.03%)。细分板块:主板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速为0.71%,创业板为10.49%,科创板为6.02%。主板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为5.02%,创业板为19.23%,科创板为-5.01%。双创Q3业绩提升比主板更为明显。细分行业:Q3净利润同比增速前五分别为:钢铁(747.63%)、有色金属(42.03%)、非银金融(38.97%)、电子(38.19%)和传媒(36.80%)。倒数前五分别为:房地产、商贸零售、煤炭、石油石化、轻工。从2025Q3净利润同比增速和上半年对比的变化程度来看:钢铁、地产、券商、电力设备、军工这些行业靠前,此外二级行业看则光伏(+4240.18pct)也很猛。而电子和计算机行业虽然绝对增速很高,但环比上半年提升程度却一般,也即Q3增速有回落。最后说一点个人感受,大多数个股的业绩变化大致上和走势是一致的。AI相关的细分行业和半导体国产替代都是高景气度,其中公司业绩绝大多数都很不错,涨幅也很猛(泡沫多大另说),不过注意到部分科技行业公司Q3环比业绩有放缓,特别是消费电子相关的(国补退潮还是有点影响,Q4会影响更大),但因为预期打的太高,导致财报公布后不及预期的声音很大,当估值过高时,增速慢一点都不行。周期股业绩也都很不错,资源类在反内卷背景下涨价很猛,风电光伏钢铁这些周期也出现逆转。但一些中游制造业、消费股变得更惨了,其中一些在以前经济很差时也能稳住不大幅下滑的头部公司,也开始业绩暴雷了,核心的原因是消费低迷导致内卷加剧,同时企业销售费用还在继续提升(为了稳住市场份额,这些龙头公司的收入还能勉强稳住),当然也有少部分开始邪修,靠压货维持收入(应收款大增)。不过,制造业中,以出口为主的制造业公司业绩仍然还不错(汽车零部件为代表),但部分出口增速有所下滑。最后,还有一大堆匪夷所思我完全看不懂的公司,业绩烂的一塌糊涂,下滑或亏损或就算增长也只有几千万利润,但估值几百倍PE,有些股价更是涨的昏天地暗,以前每次财报季也有一些我看不懂的公司,但Q3我感觉特别多。

image
image

Value_at_Risk 2025-11-02 12:57:16 UTC

周末和一个朋友聊天,他和我吐槽自己的老婆。说是自己赚的钱全都上交(他年收入大概30-50万之间),没有任何不良嗜好,下班就回家,孩子教育家务这些也都分担一半,唯一的爱好就是打游戏看足球篮球比赛。但只要他老婆一看到他玩游戏刷手机看直播,就会说他,怎么那么没上进心,赚了那么点钱哪够用,看看那谁谁谁一把年纪还在读书奋斗。他就很郁闷说,自己每天辛辛苦苦工作很累,休息的时候就想放松一下,为什么还要继续上进呢?而且他觉得现在能维持住这个收入挺好的了,虽然不能大富大贵,但吃喝无忧,赚钱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能更舒服的生活吗?既然已经能舒服的生活了,为什么还要拼死拼活去奋斗一定要成为人上人呢?更何况自己已经到了中年,各方面都走下坡路了,很多时候真的只想躺平。老婆为什么不能理解,还要他上进。他感觉两人的价值观有很大的差异,他是认为小富即安,一个人一辈子很短,抓紧时间享受生活才是才重要的,而他老婆则认为人活着就要奋斗,要不断向上,一刻不能放松,就算到死也一样,赚的钱用不完可以给下一代人。而且两人的价值观还影响了孩子的教育,他觉得孩子能跟上就行了,真没读书天赋也没事,学一门技术,再不济家里这些年存的钱也够他花了(存款我估摸着小500万应该有,他老婆也有不错的工作,双方父母家庭条件都也不错),而她老婆恨铁不成钢,给孩子报了很多补习班,每天辅导作业到很晚,考试稍微一点每考好就要骂孩子,要求孩子要做班里成绩排前列的人。我听完也不知道说啥,不知道这种情况是不是很普遍……PS.有评论说他老婆自己上进不?他老婆高中成绩一般,只考了专科,但后面自学专升本,毕业后还继续读书,考了不少证书(比如CPA),从小公司小出纳做到了大公司大财务。应该还算上进了。

image

Value_at_Risk 2025-11-01 08:36:42 UTC

十多年来我看过好多类似的视频了,不同的城市,不同的人(有些是盲人出行)出门都很难…//@诗人老王: 网友坐轮椅去商场,体验了什么是绝望。#郑智化致歉##郑智化 没有连滚带爬##郑智化 深圳机场# 诗人老王的微博视频

image

Value_at_Risk 2025-11-01 08:36:40 UTC

敢于公开细节,值得点赞。//@圆周率等于31415926:公开如此多细节,不知道最终造成的市场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但也算这几年来头一次见到了,太多车厂彻底掩盖事故了。//@老汤哥Tango: #理想MEGA# 最近这一周,很多粉丝包括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给我留言,希望我能尽快的回应这个事故,但这个事情挺大的,我个人的发言很容易造成新的误会,所以我只能选择短期先不回复,请大家见谅,但是我真的不是啥都没干。那这一周我在做什么呢?其实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我就和质量,研发的同事在分析,这到底发生了什么?大家知道,我之前在微博上也说过,我们已经交付给用户超过140万台车辆,没有发生一辆车在没有受到外部原因的情况下电池发生热失控事故,这除了我们对我们电池供应商的生产质量管控有信心外,更因为我们自己有我们称为连山的云端AI质量预警系统,按道理,在车辆发生热失控前,就应该提前知道车辆有问题,从而提前处理,不应该会造成热失控的严重故障,那这一台为什么会发生? 还好得益于智能车的发展,电池,电机,整车的信号都在云端,所以,虽然我们还没有看到实车,但是可以从云端的数据非常好的分析到底发生了什么。 实际上,在事故发生前的4个多小时,云端就报了电池绝缘故障,客服也联系了车控人和司机,甚至车辆还因小电瓶馈电进入到了抛锚状态并叫了救援。但是为什么报了电池绝缘故障,甚至车都抛锚了,我们为什么没有采取更有效的紧急措施,比如直接拖车进店进行维修,而反而允许车辆搭电重新还带着电池绝缘故障行驶呢?虽然我们可能有这样那样的说法,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我个人还是觉得与之前我们140多万台车从未出现由于车辆本身异常导致电池热失控的情况有关,也许是因为一直没碰到类似的问题,有很多伙伴都大意了,也都掉以轻心了,所以这也导致了一个本来可以提前避免的故障因为允许了“带着严重的绝缘故障”行驶,从而被演化为一个重大的事故。 在事故的第二天,我们负责连山AI质量预警系统的同学,还特意把连山系统的预警截图给我,说老汤哥,你看,这个车的热失控风险其实提前几个小时就预警了。 那再回到这个问题,那到底什么原因导致的电池发生了绝缘短路故障呢,是电芯本身的质量问题吗?从云端的分析数据来看,不是,因为之前的电芯所有的信号都是正常,经过我们详细的分析下来,我们判断,是由于冷却液对电池的铝板防腐能力不足,造成了铝板点蚀现象,所以这一次召回的不仅仅是动力电池,还有电机控制器。 在周六的上午(事故的第三天),我们的质量负责人和我,我俩有过深入的讨论,这个时候我们俩的观点就很明确了,也很共识了,虽然这批次冷却液只是可能会导致冷板发生腐蚀,虽然我们有云端的预警可以提前数小时识别绝缘风险,虽然我们车端有报警可以提醒客户去提前维修,但是哪怕只要有万分之一的已知的热失控风险,也必须杜绝掉,安全问题必须得零容忍。我们俩共识的观点是,这些车必须得召回更换,哪怕召回的费用肯定是个惊人的数字。 下午(上周六)2:15分,我们质量负责人就牵头召开了一个会议,包括公司的主要相关负责人都参加了,大家共识的观点是:只要确认这个安全风险确实可能存在,哪怕可能是个非常小概率事情,就应该召回更换,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不是一件多少钱的事情,而是一件符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事情。(请大家不要在这里diss我,因为这个就是会议讨论中的原话)甚至公司总裁马哥特别提醒,大家在做决定前,先不要看到底会花多少钱,是10亿,还是20亿,先看是不是符合我们的价值观,如果是,那就想怎么最快的做,解决用户的问题。然后大家也就很快共识了,召回,并且以最快的速度推进。 然后,上周日的晚上我们就完成了召回的材料准备,在本周一就正式发起了申请。 在发起召回申请后,我们这几天就在紧锣密鼓的准备相关后续的的工作了,包括需要准备更换的全新的动力电池,全新的电机控制器的额外产能,还包括我们售后维修等的相关产能准备。 产能真的还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大家要知道,我之前和大家沟通过,我们动力电池的当前正常的产能就是每个月3300个,所以我们的供应商需要重新搭建产线来加速生产。 有一个信息可能出乎大家的意料,我们在做这个召回决定的时候,其实李想并没有参加我们的会议,(当然,我相信马哥一定是会后单独和他沟通过,但是他的确从来没有参加我们决策是否召回的会议).....我们也毫不担心说他不同意召回,因为我们都知道,一家人的安全是无价的。很多人说,你们是不是老早就知道冷却液可能会导致热失控而选择不召回? 大家觉得有可能吗?我只想大家知道,包括我自己,包括李想本人,还有我们很多的同事其实都是第一批提的MEGA。我自己的MEGA 24款是2024年5月20号提车的,到现在开了差不多3万公里,我前不久还刚刚升级座椅,李想的是2024年3月份提车的,他的座椅也是刚刚升级不久。 还有更多的同事,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比如硬哥,比如辉哥,也是刚刚升级座椅, 要是知道哪怕是有一丝可能会有热失控风险,我们也早就会选择召回,而不是等到今天了.....最后,还是郑重地向支持我们的用户表示抱歉,真的给大家添麻烦了。

image
image

Value_at_Risk 2025-11-01 08:36:39 UTC

再强调一次,你不懂创新药不会选公司没关系,让那些国际知名/巨头药企如GSK、默沙东、辉瑞、BMS、诺华、武田等帮你选就好了,且首付款越高,正确率越高。

此推文基于ipfs和以太坊,没有中心化实体控制,所有权利归创作者所有。

所有者:0xBfc908c83C4656Fd75ebe926C44f69D5228DC4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