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金融学博士,高级经济师,CFA,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image

我还是得当一个科学家 2025-10-13 11:22:22 UTC

转发微博//@机工战略: Nathan Rosenberg 的经典论文《Technological Change in the Machine Tool Industry, 1840–1910》是理解“制造强国如何起步”的核心文献之一。这篇论文发表于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63),是经济史与创新史领域的奠基性研究之一。Rosenberg 的核心论点可以浓缩为一句话:“美国的工业领先,不是因为单一发明,而是因为机床产业中持续、分散、累积的技术改进。”也就是说,美国在19世纪的制造业革命并非来自一两项重大突破(如蒸汽机或电力),而是来自一个不断改进机床、提升加工精度、标准化零部件的系统性过程。这个过程让美国形成了所谓的 “continuous innovation system”(持续创新体系),从而支撑了后来的大规模制造(mass production)。这篇报告分析了机床,而机床正是“制造制造力”的产业第一、机床工业是“制造制造力的工具产业”(an industry that makes the tools for making everything else)。任何工业部门的效率和精度,最终都受制于机床的能力。因此,机床工业的技术进步会外溢到所有其他制造行业。这是一种“乘数型创新”或“系统性创新”(systemic innovation)。第二、美国机床产业的技术进步是累积的、分布式的技术进步不是来自单一中心或个别发明家,而是来自许多工厂工程师和技师的日常改良。这种改良包括刀具材料、滑道结构、夹具系统、切削精度、换刀速度、冷却方式等多个方面。Rosenberg 特别强调这种“渐进式创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累积起来的力量。美国制度与市场环境促进了机床创新,他指出,美国在当时具备几项独特条件。这形成了一个市场驱动 + 工程师改良 + 产业联动的创新模式。Rosenberg 还提出一个重要观察:机床的技术演化呈现出“自我强化路径”(self-reinforcing trajectory)。例如:精度的提升 → 扩大了可加工产品种类 → 反过来要求更高精度;新材料(如钢合金) → 要求更强的机床刚性与切削能力;自动化需求 → 推动了早期控制机制(如凸轮、齿轮、连杆系统)的发展。Rosenberg 批评了传统“伟大发明论”(Great Inventions Theory):“经济史学家过于重视少数革命性发明,却忽视了无数在车间里进行的小改进。”他强调:这些分散改良形成了制度性学习机制;创新不是一时事件,而是一种持续的“能力积累”;技术变迁是结构性和路径依赖性的过程。这为后来“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理论、以及“产业学习曲线”“技术轨道”等概念提供了早期思想源头。Nathan Rosenberg 通过机床产业告诉我们,制造业强国不是靠奇迹式突破,而是靠漫长的、分散的、积累式的工程改良。而中国今天在机床领域的进步,正体现出这种“累积式技术演化”的再现。

image
image

此推文基于ipfs和以太坊,没有中心化实体控制,所有权利归创作者所有。

所有者:0x6794785d49b5Cc970b83cD5dD7CE1997470bbf5b